在《绿色军衣》的旋律传遍全国时,耿为华的名字早已与中国军旅歌曲紧密相连。这位山东汉子用他那嘹亮的歌声唱红了无数经典歌曲,而在聚光灯无法照亮的背后,他却经历了比舞台更为波澜壮阔的生活。当人们还在为《疼爱妈妈》动容时,他的婚姻故事早已悄然展开,演绎出更加复杂的篇章。
1970年冬季,济宁微山湖畔的耿家小院里,总是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。年仅12岁的耿为华,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琴盒,在煤球炉旁边练琴,手指冻得通红,依旧不肯停下。街坊邻里都说这孩子疯了,唯有他自己清楚,音乐是灰砖墙上唯一透过的光。
20岁那年,耿为华拿着积蓄前往上海音乐学院深造,这个决定让全家陷入震动。父亲气得摔碎了茶缸,质疑道:“唱歌能当饭吃?”但耿为华毫不犹豫,背着行李挤上绿皮火车,靠在学院的琴房地板上过夜,啃着食堂冷掉的馒头。1991年,穿上军装的那一天,文工团的老班长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小耿啊,你这嗓子可是老天爷赐的军粮。”
1997年,耿为华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,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。在西安的郑佳也被他的歌声深深吸引。当他到西安演出时,郑佳逃课来到现场支持他,挤进人群,结结巴巴地问能不能签个名,然后像兔子一样跑开。谁曾想到,这次擦肩而过会在三年后演变成一段千里追爱的传奇。
展开剩余67%这个比耿为华小12岁的姑娘,把《绿色军衣》的磁带听到快要消磁,跟随文工团的巡演路线,跑遍了半个中国,一个月从西安到北京可以跑两三趟。1998年深秋,她拖着行李箱站在北京站的月台上,口袋里装着辞职信和积攒了三年的演出票根。那时,她在总政歌舞团门口堵住了耿为华,举着的不是鲜花,而是满满写满歌词的日记本。
2000年,耿为华与郑佳步入婚姻的殿堂。尽管没有盛大的婚礼,只有一碗简单的面作为仪式,但新婚的前两年却甜得如蜜。直到女儿出生后,奶粉钱和房贷的压力把这段童话泡成了清水。
由于耿为华的演出安排异常繁忙,郑佳常常抱着生病的女儿打不通丈夫的电话,回忆起曾经追着他跑遍中国的日子。某次,耿为华归来,发现家里堆满了很多新东西,那是妻子在心情低落时的购物泄愤。最让人痛心的争执中,郑佳提出了离婚。
2015年,签署离婚协议的那天,耿为华在长安街上走了整整一夜。当经过央视大楼时,保安差点没认出他这个抱着军大衣发呆的男人。后来他在采访中表示:“脱下军装才知道,有些责任光靠歌声无法承担。”
现在的耿为华定居在河北,院子里种着月季花和香椿。他为老年大学教授声乐,带着社区合唱团排练,偶尔被人认出时,他总是笑呵呵地合影。去年重阳节的演出中,台下有位银发老太太举着“耿老师加油”的灯牌,走近时才发现那是自己的女儿。这个总觉得对家人愧疚的男人,终于找到了比春晚掌声更为踏实的幸福。
8年时光洗净了生活的浮华,那段看似失败的婚姻,实则成就了两个追梦人互相成全的故事。郑佳继续着她的都市生活,而耿为华则在慢节奏的生活中重拾了音乐的初心。也许,真正的圆满,不在于舞台上完美的和声,而是在各自找到属于自己的调式,安放了真心。当《同唱兵之歌》的旋律再次响起,歌声中不再仅仅有军旅的豪情,更有岁月赋予的慈悲与通达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下一篇:没有了